昨日,在“2024幸福城市论坛”上,成都又一次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成为连续16年蝉联这一榜单榜首的城市。
在颁奖词里,主办方称赞:
成都以改革力度提升民生温度,用“绣花功夫”做好精细治理,统筹推进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以嵌入公园城市每条街道的幸福生活场景,增强人民群众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把城市建设发展的成果不断具化为人人可感可及的美好体验,让城市成为新的幸福“常住地”。
不仅如此,“快节奏”与“慢生活”交替,“巴蜀味”与“国际范”交汇,“历史感”与“向新力”交织,“都市感”与“自然美”交融,恰如颁奖词所说,多姿多彩的城市侧面,让成都这座气象万千的“平行城市”绽放出千姿百态的幸福来。深究这些幸福的本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蓉城的幸福呈现出何种姿态,都是这座城市不断创新创造,拼搏奋进的最终成果。
— 繁华热闹的成都 —
以拼搏奋进铺就城市的幸福之路
每一位成都人在各自岗位上的默默耕耘和奋斗,汇聚成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城市流淌的幸福源泉。
时值年末,成都汇蓉国科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宗福的生活好似“空中飞人”——几乎每一天,他都在国内各大城市间飞来飞去——自从公司自主研制的“慧眼智能化低空探测雷达”亮相11月的珠海航展,约他洽谈业务、下订单的客户就更多了……
“最近有两件让我感到幸福的事。”汪宗福说,除了多款雷达走进航展受到行业和市场的认可,成都正在推进的“立园满园”行动和“进解优促”工作,也让他收获意料之外的惊喜,“政府部门帮助我们就近找到合适的测试场地,让我们得以更快实现产品的研发和迭代。”
类似奋斗者的故事每天都在成都上演,一个个奋斗者的不懈努力,则汇聚成一个城市的繁荣与发展——
西部首个国家实验室、10个大科学装置、14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在这里聚集成势,1.4万户高新技术企业、650万各类人才在这里创新活跃,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质生产力在这里迅猛发展,国内首台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在这里登台亮相……
在今天的成都,38个大类、184个小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完备健全,2个万亿级和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厚积成势,“成都造”笔记本电脑占全球的四分之一、高端柔性屏占全球的一半,每一分钟,成都就能生产1台汽车、下线1.7万块集成电路、创造450万元经济价值。
劈波斩浪,向着国际市场扬帆远航。抓住国际班列网络覆盖境内外147座城市,73条国际(地区)定期直飞航线通达五大洲,全国每18架次航班就有1架在成都起降、每5列中欧班列就有1列从成都发车的枢纽优势,“成都造”产品也从“蓉”出海,在海外“拼”出幸福的新图景——近3年来,成都企业3次刷新中国ADC药物出海授权交易新纪录,“成都造”轮胎也成功挺进美国西部的改装车赛场,并走进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新驱动,动能澎湃。成都,这座奋进中的城市,为自己,也为城市中的每一个人,拼出奋进有为的广阔天地,拼出干事创业的无穷机遇。
— 安逸巴适的成都 —
以产城融和绘就城市的幸福图景
城市是每一位市民共同的家园,家园的环境,关系着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面朝湖水、背靠竹林……从走进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的第一天起,王静就爱上了这里的环境。“楼下就是超市和餐厅、步行5分钟即到永安湖公园、跨过一条街就来到办公楼,真正兼顾了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康诺亚员工于俊涛对此也深有感触,参与司普奇拜单抗早期分子发现工作的他,一路感受到园区带给生活的便利与舒适,“生物城提供了人才公寓,孩子也可以就近在园区内的小学读书,让我们在这里工作十分便捷、安心。”
不仅有他们,完善的配套硬件,搭配系列人才政策和优质的教育医疗服务,让生物城成功吸引超1.8万产业人才聚集。
见一斑而窥全豹,从生物城的细节中,我们看到一座魅力城市对人感受的重视。在全市范围内,成都正通过特色化园区的打造、园区生态的构建,为企业、人才提供适宜生长的土壤,构建一个能满足生产、研发等产业功能以及居住、餐饮、休闲、娱乐等生活功能的复合型生态空间,让城市化与产业化相互匹配对应。
这里有产城融合,这里更有城园交融。作为繁华热闹的现代都市和生态宜居的公园城市,成都把三分之一的市域面积规划为生态空间,着力塑造“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生态美境,让100公里“绿链”环城镶嵌、9000公里“绿网”珠联锦绣,并与纵横交错的6000多条城市道路,织线成网的650公里轨道交通,全城覆盖的10万个5G基站以及超2000万千瓦韧性的电网有机交融,让“都市感”和“自然美”共同织就了城园相融的幸福锦绣画卷。
“良好的创新氛围和舒心的环境,让我们的团队在此安放好事业和家庭。”正如成都优赛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监姚喆说,成都对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为市民带来“一半是奋斗、一半是生活”的巧妙平衡,给人带来更加充实、更可持续的幸福人生。
— 守望相助的成都 —
以保障关怀造就城市的幸福家园
城市的幸福之路,不能落下任何一个人。
“这下终于能团聚了!”近日,一则关于“团圆”的故事,在成都市都江堰市发生——在都江堰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残疾人张晓鹏(化名)顺利和他的家人重逢。
问冷暖、摸需求、办实事……和频频加码的冷空气相反,成都全市正开展“寒冬送温暖”等走访救助慰问行动,实施拉网式全覆盖巡查摸排,确保流浪乞讨人员、低保对象、散居特困对象、特殊困难儿童等困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截至目前,已有上百人次从中获益。
兜底帮扶困难群众的同时,成都还托举起“一老一小”的“朝夕”美好。
“社区托管班解决了我们家长的后顾之忧。”家住成都市金堂县赵镇街道的金山国际小区的王琴,曾因学校假期无法照看孩子而犯难,得益于该街道创新“党员+公益+市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托管服务模式,他们家无人看管孩子的问题被有效解决。
这样的模式,来自赵镇街道成立的“康养+”养老育幼联盟。在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居民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下,“全龄友好”在该街道的轮廓逐渐清晰——建立“惠邻食坊”“长者食坊”公益食堂,累计服务老年群众15000人次;建成儿童阅读室16个、儿童乐园3个,设立户外活动区25处,服务儿童8000余人次……
当笑脸在一条条街道、一个个社区之中越来越多,城市“幸福”便不言而喻。“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成都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成都市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近年来,成都市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构建全龄友好包容城市。其中,成都正推进建设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综合体,这样集社区管理、便民服务、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多种公共服务与生活服务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今年将建设实施38个,其中建成14处,旨在为居民就近提供均衡优质的城市公共服务。
在成都,就像冬日暖阳温暖万物般,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体验正一点点被拓展、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