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四川报道网 当前时间:                              
www.scbdw.cn
地方: 成都 绵阳 德阳 自贡 攀枝花 泸州 广元 遂宁 内江 乐山 南充 宜宾 广安 达州 巴中 雅安 眉山 资阳 阿坝 甘孜 凉山
盾与矛的砥砺,血与火的洗礼——读张生全长篇小说《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
2016-09-14 16:22:43 来自:四川报道网 编辑:周小西
    著名历史文学作家张生全历经五年打造的《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已经登录各大图书店商,正在热销中。本书讲述的是历史学家和文化学者并未引起重视的一段历史:四川抗蒙。作为一个与作家有着共同爱好的读者,长达半个世纪的四川抗蒙战争史,至少有两点可以抓住我的兴趣:一是农耕文化如何对抗游牧文化,二是在冷兵器时代是盾厉害还是矛厉害。
 
    四川抗蒙前后跨度52年,比整个南宋抗蒙还多出一年,也就是说南宋政权灭了,四川人民仍未投降。如何用一部电视剧风格的历史小说来演绎这么长的时间尺度,我估计是个难度系数很高的动作。不过,张生全在历史文学圈内,就喜欢操习难度。他的《蒙哥大帝》以汉族书生眼光考察蒙古贵族风情;他的《不倒翁冯道》涉猎的是宫廷斗争和争议人物;这次的《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研究的是人与战争的问题。

    关于宋蒙战争,史学界一直存有争议:这场战争的主流究竟是蒙古民族毅然改写历史的强力征战,还是南宋人不甘被改写的抵抗之战?

    作为蜀人的张生全,是从宋人的角度来演绎这场战争的。这是有难度的。我们知道,宋人的抵抗并没有改变历史的进程,只是从时间上把被改写的悲剧拉长了。如何处理这长达半个世纪的悲剧进程,作家巧妙地截取了时间和空间的典型节点,以此来辐射整个抗蒙战争。所取的时间段,大约是四川抗蒙战局中的从僵持到欲反转的阶段,也就是南宋理宗时期四川制置使兼重庆知府余玠治蜀十年(淳祐二年即1242年至淳祐十二年即1252年)。这段历史在元人所著的《宋史》中,并无多少记载,相比之下,之前和之后的蒙古两次大规模侵蜀更加惊心动魄。没有了所谓史实的约束,作家的想象力有了更多可以腾挪的空间。

    于是,我们在这部小说里,看到了很多被淹没的精彩细节,看到了一代蜀人在半个世纪的抗蒙壮举,被压缩在一个文学的十年,即一部电视剧的三十个日夜或者一个暗流涌动冬天的影像长度。

    于是,小说从一场雪开始,到另一场雪结束。中间还有许多的雪意和黑夜。显然,这是为了营造一场注定失败又必须得面对的战争的审美需要。这便是所谓的悲剧时代,诞生喜剧的历史精彩。

    余玠治蜀十年是精彩的。作为过渡期,余玠的山城抗蒙防御体系有效地阻止了蒙古人快速解决南宋战事的进程。可惜,这段历史被忽略了。历史学家忽略余玠治蜀十年,有文化的差异,也有个人的好恶,当然也有南宋当权者的漠视。为了重新擦亮这段历史,作家选取了一个大书生,朱熹的弟子,号称“大阳”的重庆合州人阳枋,让他成为作家讲述那段历史的见证人。阳枋几乎见证了四川抗蒙全过程,这在他的诗文和笔记里都有记载。余玠入蜀十年,他应余玠邀请,参与蜀中事务。作为南宋士大夫的代表,阳枋在小说中的出现,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让作家在七百多年后所讲述的历史有了可以信耐的风骨和温度。阳枋在宋营和蒙营的经历,与金庸的宋代题材小说相比,阳枋就是王重阳,就是全真七子,就是郭靖。他们以各种高冷挺拔的姿势以及隐忍不屈诠释着英雄的本色,他们崇尚以大智慧去解决历史演变过程中那些令人眼花缭乱、错综复杂的命题。或者说,张生全在本书中所诠释的南宋书生风骨与金庸的个人英雄主义,本质上仍然是一脉相承的。
与金庸典型私密的个人英雄情结所不同的,是张生全《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更擅长雕刻群像。如正面的就有余玠、俞兴、阳枋、元用、白炼、小青、程刚等等。还有比较复杂的如姚因谋、谢方叔、史嵩之等等。这些人物中,有的有原型,有的为虚构,更多的是介于原型和虚构之间,比如余玠和俞兴。余玠在历史人物基础上,增添了同时期另一重要军事家孟珙的影子。作家在刻画余玠治蜀策略时,大量地记录了他作为南宋书生的政治胸怀、政治智慧,也移植了孟珙的军事胆识和军事谋略,所做人物移植大大丰富了余玠个体的血肉。

    特别要提到的是俞兴。嘉定保卫战军事主官俞兴,是一个作家非常看重又特别用力的形象,在他的身上综合了钓鱼城保卫战王坚,以及后期四川统帅张钰的气质。钓鱼城保卫战及四川后期抗蒙,在整个宋蒙交战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王坚、张珏又是主宰这些战役的灵魂人物,很可惜《宋史》并没有给这两个南宋将领予足够的重视。这是作家认为的历史遗憾。好在还有历史文学,有《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这样的历史小说。历史文学的存在意义,有一点就是弥补后人的情感遗憾。于是,两者合二为一,再加上真实的嘉定保卫战将领俞兴,就有了小说中的俞兴:作为政治家,懂得如何打赢一场人民战争;作为军事家,他更善于打持久战、防御战和游击战,如地道战、心理战、麻雀战、夜袭战……按张生全本人说法,嘉定九顶山保卫战,就是中国二十世纪中早期以太行山为中轴的游击战场的南宋版本。张生全通过塑造七百年前这场战争的那些亦军亦民,有血有肉的英雄群像,无疑是想再次告诉我们:任何历史都是人民书写的,都是进行史;任何历史也都是后人写的,都是当代史。《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就是南宋四川军民的进行史,也是历史作家张生全的当代史。当我们在欣赏完这幅恢宏画卷之后,收获了满满的荡气回肠,也收获了满满的正能量。

    然而,与一些以讲述战争故事为目的的历史小说不同,《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并不以人物性格来决定历史的进程,而以人物担任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来演绎故事的起伏。这跟《水浒》《李自成》和金庸的英雄小说都不太一样。战争的走向早已注定,历史已然定格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更关注那些被淹没掉的无数细节。张生全所干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它们打捞起来,重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让形象可观感,让内心可触摸,让智慧可拿捏。说白了,他是把它当成一部战争智慧小说来弄的。这也是本书最大的看点:比如蒙古朝廷贵族的格局和南宋朝廷的斗争,不断决定着战争的取向。又如,兵临城下,攻防双方从军事角度所展开的一系列谋略,直接推动了战役的进程。不管是正面的军事智慧也好,负面的阴谋诡计也好,他都出自于战争的主体——人,他们个人和集体智谋极大地吸引了我们对于中国传统军事文化——“兵法”的浓厚兴趣。所以,我们每每谈到东周列国,就离不开孙吴、孙膑、庞涓、白起、吴起、苏秦、张仪、吕不韦、蔺相如;谈到三国,离不开诸葛亮、周瑜、曹操、郭嘉、袁绍、吕布和刘关张一样。

    最后回头来看前面提到的两个问题:农耕文化如何对抗游牧文化,冷兵器时代是盾厉害还是矛厉害。第一个问题,张生全说,辩证地看,农耕文化定比游牧文化先进,当它们二者同时面临战争的选择时,代表游牧文化的蒙古人选择了用战争本身解决战争的问题,代表农耕文化的宋人选择了用文化去最大限度抵消战争对历史的破坏力。孰高孰下,读者心中自有一杆秤。第二个问题,我就不多说了。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争论了几千年,而且还要不断争论下去。矛所以锋利,因为盾不够坚固。要让自己不被消灭,必须得比敌人更强大。小说中的那些故事,正在为你推演盾与矛针锋相对,互相倾轧又互相砥砺的演义。建议大家自己去读读。如果你是一个军事迷,我相信你在阅读中定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如果你和我一样讨厌战争,但血与火的洗礼一定会震撼你的心灵,谋略故事本身折射的智慧火花也一定不会辜负你美好的阅读时光。(《宋末大变局 · 四川风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
 
沈荣均(笔名雨余天,新锐作家、评论家、宋史及古陶瓷研究专家,在场主义成员。有散文及文化专著《倾城的土著》等四部。获孙犁散文奖、在场主义散文奖、四川散文奖等。)

链接:
张生全,作家,笔名三叠弓。在《人民文学》《钟山》《天涯》《青年文学》等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300余万字。数百篇作品被《散文选刊》《小说选刊》等杂志选载,收入各种年度选本,高、中考试卷及大学教材。获华文最佳散文奖、在场主义散文奖、林语堂散文奖等。出版散文集《屋檐口下望天》《变形词》《半拍澄澈》,长篇小说《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三部)、《蒙哥大帝》(三部)、《不倒翁冯道》、《超级版图》(两部)等。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总简介
南宋末年,中华民族进入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民族大融合,北方少数民族在军事上空前强势,南方汉民族在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成果的同时,军事上却节节败退,进入了一个式微期。但在名将余玠等人入主四川后,四川在军事上的异军突起,差点让这一变局实现了反转。余玠等名将是怎么实现南宋末年的军事复兴?最后为什么又会功亏一篑?本书围绕四川山城抗蒙体系的打造和废黜,以及南宋朝廷与蒙古汗庭复杂诡异的权利更替,用一个个令人拍案叫绝的奇谋与诡计,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战争与生活画卷,一组组鲜活饱满、呼之欲出的人物群像,一段段或尔虞我诈、或肝胆相照、或缠绵悱恻、或舍生取义的丰富深透的人间情感,以小说的形式,对这一段历史进行和历史悬疑,进行了合理生动的演绎和解释,实现了艺术想象和历史真实的完美融合。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上册)内容简介
南宋淳祐初年,蒙古铁骑大举进攻四川,四川主帅战死,蒙古兵锋直达夔门。余玠、俞兴等将领临危受命,智救成都,火烧渠江,巧保重庆,把蒙军撵到川北,力挽颓局,并创造性地制定了修筑山城抗蒙的大方略。正当四川抗蒙斗争蓬勃兴起的时候,宋廷发生了激烈诡异的权利争斗,余玠成为牺牲品而被撤换。新帅余晦破坏山城抗蒙策略,好大喜功,修筑边城,致使蒙军卷土重来,再占四川。四川众义士为救亡图存,帮助余玠重掌四川帅印,不畏牺牲,纷出奇谋,各展绝技。部将不怕担责而丢城弃寨,理学家不惧毁誉而攀附权贵,山寨头目不惜被剿而打开山门……与此同时,一件绝世珍宝引发的灭门血案,凌云大佛旁千年地道的秘密,一个市井混混成为封疆大吏的发迹之途也由此展开……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中册)内容简介
在众义士及朝中贤臣的积极努力下,余玠重新出山,再掌四川帅印。为打开局面,重启山城抗蒙方略,余玠、俞兴等将领在小挫蒙军后,便决定深入敌后,以九顶、钓鱼、大获三山为据点,构筑山城防御,站稳脚跟,再伺机反击。在这三个据点中,嘉定九顶山的形势最为复杂。蒙军围城旷日持久,城中守军及百姓动摇纷争,九顶山义军与官军积怨太深,义军女头领与嘉定知府俞兴因情生恨。为整合各方力量,同心聚力抗蒙,智勇双全的俞兴孤胆杀敌,妙解城围;暗度陈仓,智取粮草;义结金兰,委曲求全……在一方弹丸之地,演绎出一曲情义忠勇、浩壮婉曲的历史长歌,催人泪下。
 
《宋末大变局•四川风云》(下册)内容简介
蒙古合罕窝阔台去世后,太后脱列哥那监国,他违背窝阔台遗嘱,为让自己儿子贵由积累战功,窃取汗位,调动大军在四川发起猛攻。四川危在旦夕。理学家阳枋为帮助四川脱困,不计声名,远赴漠北,用几尊绝美玉佛撬动蒙廷,当上蒙古中书令,在蒙古贵族中掀起一场争夺汗位继承人的腥风血雨。通过里外配合,余玠最终把蒙军赶出四川,并展开了收复兴元的北伐行动。但正当北伐即将大获成功的时候,余玠等将领因受宋皇猜忌,权臣谗陷,解职被害,南宋末年一场少有的政治复兴与军事反转,便这样功亏一篑。更为严重的是,蒙古的最高权柄,悄然转移到雄才大略的蒙哥、忽必烈兄弟手中,蒙古对整个南宋的最后一击,也即将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