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千碉分男女 千年秘密瞬间让你脑洞大开
2016-04-19 10:25:17 来自:四川报道网 编辑:向经纬
丹巴素有"千碉之国"的美称。
美称只说明了碉的数量。真正具有美誉的,是丹巴的碉楼具有性别和自己的名字。在梭坡乡,女性碉楼之多,这恐怕令很很多人万万没想到。
丹巴碉楼具有性别,应该与远古时代的东女国有莫大关系。
“东女国”这个神秘、浪漫的女性王国,曾经在历史上一度活跃、一度辉煌。美丽、骄傲而诗意的女子,支配一个若大的国家,梦一样的国度,迷一样的王朝,留下无尽遐想与神秘。
按照唐人的记载,东女国在川西高原上,其地“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白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有大小八十余域,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船以渡。”由此可知,东女国的中心是在茂州以西的弱水地区。作为唐蕃分界的弱水,指的就是大金川河,换言之,这个东女国就是以大金川流域为中心。
作为东女国中心的大金川地区,就是近代嘉绒的本部。嘉绒亦即嘉莫绒,意为“女王的谷地”。由此可知,嘉绒与东女国有关。至于有何种关系,那是一部学术论文,不在本文所述范围,大家只需了解东女国大约形成于松赞干布继位前后,在八世纪末逐步走向灭亡,历时近300年。
“凡号令,女官自内传,男官受而行。”东女国的制度是外官为男性,内官为女性,号令由女内官传达,男外官接受执行。在女王的领导和主持下,女内官们每五日评议国事一次,女官有侍男,男官不得有侍女。
在民间,女子是家长,可以有数个丈夫,生子从母姓,男子的职务是打仗和耕作。赞生活习俗方面,女王居九层楼,国人居六楼。女王穿氆氇裙,上披青袍,足穿皮靴。一般男子披发,妇女辫发,男女都彩色涂面。他们在大渡河上划牛皮船,河上架溜索,岩上凿栈道,打制兵器,修筑高碉,引水灌溉。东女国虽女人掌权,但奖励勇士,崇尚阳刚,亦农亦牧,发奋自强。
既然东女国是女人掌权,设计、修筑碉楼自然就会留下女权至上的痕迹,而且,传说碉楼形状在五角以上的,均为女人设计。因此,丹巴千碉有性别之分就很好解释了。那如何区分女性碉和男性碉呢?
据史书记载,是通过碉楼建造时木梁的位置来区别。女性碉楼的木梁露在外面,时间长了木料会变色,所以女性碉楼的楼身上有一道一道的深色痕迹,而男性碉楼的木梁在内部,不外露,所以没有痕迹。
梭坡乡是丹巴县碉楼最多的乡。古时,全乡共有一千多座碉楼,被誉为“千碉之乡”,至今依然存留有175座。到丹巴,隔河观看梭坡乡的古碉群,是所有游客的必选项。因为简单,就在康定到丹巴必经之路上,停车就可驻足观看,但是,因为这些碉群遍布河对岸高山,要想看的真切,最好有个望远镜,要不,200mm以上的长焦镜头也行,如果什么都木有,那还是建议过河,步行上山,只是,得花时间并耗费体力。
千百年来,丹巴一座座古碉经受了风雨的侵蚀、战争的洗礼和地震考验,但它们依然傲立在河谷两岸的悬崖峭壁之间。这些规模宏大、类型多样、技艺高超的建筑杰作,不仅承载着嘉绒藏人厚重的历史,也呈现着嘉绒藏人极高的美学艺术和民族文化。
丹巴的碉楼全是片石砌成的,而且石间缝隙中所灌入的泥浆象铁水粘凝一般坚固。传说远古造碉,用鸡、狗、羊、马、牛、猪血等掺入荞面和精选粘性强的泥土混合搅拌后灌入石缝作粘合剂,一旦干后,比水泥还坚硬,粘性极强,十分牢固。这些碉楼在川西这个地震多发区矗立数百年甚至千年,经历数次地震仍然巍然屹立,可见其坚固程度!
关于碉楼,早在《后汉书.南蛮西夷列传》中就记载先民“众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十丈,为邛笼”。李善注《后汉书》之“邛笼”说,“按今彼土夷人呼为雕也”,“邛笼”即石碉。可见石碉建筑最早的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最迟的是清代乾隆皇帝平定大小金川时所建。
最神奇的是,这些碉楼的建造,不吊线,不绘图,全凭经验,信手砌成。在碉楼的结构上,材料墙体用不规则的石块和泥修砌,砌墙时非常讲究石料的料面安排,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石块平整的一面向上,上下左右的石料大小组合在一起要相互契合,上下石料错缝修砌,小缝隙用小石块填紧,棱角面体如斧削刀切,墙体由上而下渐渐收分,各层用圆木作梁,女性梁露在墙体在外,男性梁则在内,梁上密铺树棍,在铺树枝,然后填泥土夯紧,最后铺木板作为上层的地面,各层之间用木梯上下。碉的底层一般都没有窗户和门,为全封闭式。二层以上根据建碉的用途分别开大、小窗户或瞭望孔、射击孔,数量不定。
这是梭坡乡古碉群中,坐落于瓦丹公路旁大渡河对岸高山之巅一垭口处的藏楼和碉楼。在观景台上看,你的穷尽目力方能看到。这是越400长焦拉近拍的。
上图很独特的那藏楼个碉楼,在这张图的正中偏右上方。
这是用近乎600长焦拉近的。这藏楼看上去应该有住户的活动(顶上插有红旗和其他装饰)。肉测从大渡河边过去,估计没游客能爬上去,因为位置太高了。不知道这户人家咋想的,住那么高,下山一趟得费多大劲啊!也许,与地位有关?
与那藏楼彼此遥望的这座古碉,几乎与背后的大雪山比肩。肉测这碉,修建的不高,从外观看,那外露的层层横梁,说明它是一座女性碉。女性碉占据垭口最高位置,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东女国女权至上的制度。从其所处的位置看,是否是瞭望碉?哨碉?烽火碉?抑或是此地女性当权者发号司令的指挥碉?因为这里上下左右基本都能兼顾。
本图中间的三个碉,左边这个是女性碉,虽然有些倾斜了,但其建造的最高,也体现了东女国的女权至上。正中间的是难得一见的异形碉——由女性设计的五角形碉。从这三个碉的分布看,这应该是传说中的家碉——兄弟碉、子母碉、连珠碉、互望碉、连串碉的一种抑或多种功能?
与上图三碉呈三角形互为犄角的寨子相比,其左边的这些藏楼一个碉也木有。如果原来有,很可能是不堪经年累月风雨后倒塌了。
与上上图三碉呈三角形互为犄角的寨子相比,其右边的藏楼也没有一个碉楼。
梭坡乡古碉群一角。
梭坡乡古碉群一角。右边这个很明显是女性碉。
处在坡下方的这个碉,是男性碉。从其位置看,可能是军事防御碉之类。
梭坡乡古碉群一角。
这图右边那山上,很多古碉,你你能数清楚有多少个么?反正我没数清楚。
靠近大渡河边的藏楼。
高山上的两个碉楼,看上去很高大威猛。

长焦拉近点看,果然霸气!而且,这是两个一样高的女性碉。
梭坡乡古碉群一角。
梭坡乡古碉群一角。
这是很典型的男性碉。估计是家碉?只所以如此判断,是因为家碉是以一户人家为单位修建的碉,建于自家的房前屋后,或者与住房连为一体,称为“房中碉”。限于人力物力,一般人家的碉都不会建得太高。
梭坡乡古碉群中的藏楼。
梭坡乡古碉群中藏楼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