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四川报道网 当前时间:                              
www.scbdw.cn

地方: 成都 绵阳 德阳 自贡 攀枝花 泸州 广元 遂宁 内江 乐山 南充 宜宾 广安 达州 巴中 雅安 眉山 资阳 阿坝 甘孜 凉山
最后的铁匠铺
2014-11-12 10:15:28 来自:四川报道网 编辑:席永君

  无论是邛崃市平乐镇王长寿师傅的“王氏铁匠铺”,还是黄龙溪王世旭师傅的“铁匠铺”,如今都已沦为古镇为了发展旅游业,而打造的文化景点,铁匠铺手工锻打铁器的工艺已沦为让人观赏的表演项目。传统的铁匠手艺,能由此而得到真正的传承吗?(抽文)
 
铁匠是乡村的魔法师
  上世纪七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成千上万的乡村铁匠像种子一样撒播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几乎在所有的乡场上,你都能看见铁匠铺和乡村铁匠的身影。铁匠是乡村的魔法师,经过捡料、烧料、锻打、定型、抛钢、淬火、回火、泽油等工序,他们的手就能变幻出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的农具,以及部分生活用品,比如菜刀、锅铲、刨刀、剪刀、门环、门插……如今,许多乡场上早已经不见铁匠铺,乡村铁匠纷纷改行,各奔前程。

  几年前去邛崃市火井镇采访,偌大的一个以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煮盐而闻名于世的古镇,仅有三家铁匠铺,如今只剩一家了。我当年采访的老庾师傅已退居二线,小庾师傅子承父业,仍苦苦地支撑着一方农具的天空。邛崃市平乐镇仍有一家铁匠铺,铁匠师傅叫王长寿。为了古镇旅游业的需要,镇政府叫王师傅白天打铁,晚上打更,每月补助王师傅两百元。

  后来打听到,双流县黄龙溪镇上也有一家铁匠铺,至今仍在打铁。铁匠铺位于因古谚“黄龙渡青江,真龙内中藏”而得名的古镇——黄龙溪复兴街16号。铁匠铺蓝底白字的望子在微风中波澜不兴,因为它的不协调,在工艺品充斥的复兴街上反而特别惹眼。铁匠师傅叫王世旭,50多岁,个子不高,身板硬朗,听说我们是专门前来采访他的,显得格外开心。他说自己打铁四十年,先后带了八个徒弟,但已全部改行,没有一个人再愿意跟着他打铁,如今大多当了建筑工地的小包工头。说这话时,王师傅既伤感又欣慰,毕竟他们一个个都有了出息。 “既然你们来了,我就要向你们展示铁匠的全部绝活。”人手不够,王师傅便叫来街对面饭庄的老板帮忙拉一下风箱。老板名叫樊春明,看上去和王师傅的年龄差不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也曾打了几十年的铁,这些年黄龙溪大力发展旅游业,樊师傅与时俱进,改行开起了饭庄。
 
铁匠像铁一样刚毅沉默
  王世旭师傅的铁匠铺大约有二十来平方,像所有乡村铁匠铺一样,炉灶、风箱、铁砧、铁锤、火钳、煤炭、需要锻打的铁器和已经锻打成型的铁器,便是王世旭师傅铁匠铺的全部家当。

  王师傅16岁便进了黄龙溪铁木社,在铁木社学打铁,整整经过了三个月的试用期和三年的学徒才得以转正。刚开始学艺时,王师傅只能站在旁边观看或拉拉风箱,仔细地观察师傅打铁时的每一个动作。外行人有所不知,打铁过程中铁匠师傅是不讲话的,他们像铁一样刚毅沉默,双目圆睁,牙关紧闭,通过不同的各自早已心领神会的手势传递要令,因此,王师傅只能自己琢磨领会每一个细节,牢记整个打铁过程。王师傅说,这是千百年来铁匠师傅们一代代传下来的规矩。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于市场对农具的需求日益减少,入不敷出的铁木社难以为继,濒临破产。出于对打铁的热爱,王师傅筹集数千元资金,一个人将单位买了下来,并收留了几个愿意继续打铁的兄弟。成了个体户的王师傅那些年过得挺不容易。为了扩大产品的销量,原本是坐商的他,成了跑摊匠。仁寿借田镇、彭山毛家渡、华阳古佛洞……哪里赶场,哪里就有王师傅的身影。

  王师傅告诉我,铁木社后期,铁匠铺已并非完全是手工打铁,但这些年黄龙溪发展旅游业,说是机械化打铁噪音太大,有损古镇形象,王师傅迫不得已,只好把机器设备卖了,铁匠铺重又回到了手工打铁的原始状态。前两年,镇上还有两家铁匠铺,如今就我这一家了,而且,手下的弟兄早已离去,只剩我一个光杆司令。说这话时,王师傅乐观的眼神流露出些许伤感。
 
传统铁匠手艺出路何在
  开炉的时刻终于盼来了。王师傅走到炉前开始生火,樊师傅拉起了风箱。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火光映红了王师傅的脸庞,也映红了樊师傅的脸庞。他们之间并无言语,但配合相当默契。只见王师傅把要锻打的铁器放在火炉中烧红,然后移到大铁砧上,并由他执掌主锤,甘当下手的樊师傅握大锤进行锻打。上手经验丰富,右手握小锤,左手握铁钳。凡打铁把钳手都是指挥者,小锤的轻重缓急起着无言的指挥作用。在整个锻打过程中,上手要凭目测不断地翻动铁料,使之将方铁打成圆铁棒,将粗铁棍打成细长铁棍。面对烧红的铁块,王师傅和樊师傅迅速进入状态,二人默然无语,大锤小锤你来我往,锤起锤落。

  打铁一直是一个苦行当,但曾几何时,在冷兵器时代,铁匠铺在国家首脑面前,却充当了类似于今天的“军工企业”,那时的铁匠师傅是何等的风光!想当年,全国首富卓王孙就是靠经营冶铁业致富的。如今,有哪一位年轻人愿意干这苦差事?有谁愿意参与其中的竞争?铁匠手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作家刘亮程在《驴车上的龟兹》一书中写道,新疆库车有一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世家,如今也“只剩下一个烟囱在冒烟了”了,且不知道还能够坚持多久。一个充满传奇的铁匠世家尚且如此难以为继,何况那些并无家族荣耀的铁匠。短短三五年内,火井镇的铁匠铺由三家变成了一家,黄龙溪的由两家变成了一家,无论是平乐镇王长寿师傅的“王氏铁匠铺”,还是黄龙溪王世旭师傅的“铁匠铺”,如今都已沦为古镇为了发展旅游业,而打造的文化景点,铁匠铺手工锻打铁器的工艺已沦为一种让人观赏的表演项目。传统的铁匠手艺,能由此而得到真正的传承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