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每逢全国性各类考试前夕,一种号称“聪明药”的药品便在网络走俏,一些家长、学生热衷购买服用。据记者调查发现,所谓“聪明药”属于国家严格管控的精神类处方药,不能随意购买。在相关部门屡次严打之下,一些药商转入地下,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隐蔽销售。
据悉,所谓的“聪明药”主要包括莫达非尼、专注达、利他林、择思达、阿莫达非尼等,在临床上属于精神类药物。在吃“聪明药”的人群中,有的是面临高考、考研等重要考试的学生;有的是职场人士,长期熬夜,工作压力大,想通过药物补充精力,提高效率。
据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李伟介绍,服用此类药物短期内会有一定的精神振奋作用,但是长期服用可能会有心跳过快、食欲下降、失眠、焦虑等副作用,甚至引起成瘾症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药学部临床药师于磊说,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发作性睡病等,不会提高人的智商、智力。这类药物都属于国家严格管控的精神类药品,必须由专科医师开具特定的处方才能购买使用。
据记者调查,京东大药房、健客、1药网等网络售药平台均有择思达在销售,只需在互联网医院联系医生开具电子处方笺,即可购买。此外,通过QQ、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交易的也不在少数。
![]() |
图 微博网友评论截图
梳理发现,不少网友在评论区表示,自己曾经服用过此类“聪明药”,虽然能够短暂的提高注意力,但后期副作用很大,且有一定的依懒性,药品风险不容忽视,建议相关部门严格控制药品的流入和传播。
近年来,学生竞争压力过大屡被提及,为了让学生从起跑线开始一路跑赢,家长“无所不用其极”。服用“聪明药”本质上是商家抓住了家长和学生对考试结果过度焦虑的心理,人生的成败不能简单的以考试成果来定论。
在“聪明药”这条灰色链条上,买卖双方,包括国家监管体系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当“聪明药”有巨大需求时,才会推动这样一个贩卖“聪明药”的市场出现。买方大多会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也可能是孩子本人,他们都有共同的目标,就是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不输在起跑线上。当焦虑、竞争成为社会的常态,追求高分、追逐名校的压力也正在将为数不少的孩子引上一条相当危险的道路。然而精神类药物只是短期内提高人的专注力,表面营造一种“聪明”的假象,真正损害的是健康的身体,是用透支健康做代价。获得的是一时的聪明,耽误的却是一辈子的健康。
另一方面,精神类药物得以在药贩手中流转,并摇身一变成为“聪明药”,可见商家不顾他人身体健康而逐利的丑陋面孔,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对于精神类药物的监管有所缺漏有待完善的一面。在中国,利他林、专注达等俗称“聪明药”的药品被列为第一类、管制最严格的精神药品。可严格监管之下,漏洞却似乎不少。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相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网络监管,对涉事平台要严肃追责。同时,社交媒体和网络销售平台也要担负起法律和社会责任,通过技术手段查获、拦截非法交易。
舆论表示,教育是为了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考试只是检验教育成果的一个参考标准。靠精神类药物集中精力、提高成绩,不仅会伤害学生身体,更会损害教育公平,破坏人才培养体系,是本末倒置。要消灭“聪明药”,需要相关部门严格控制药品的流入和传播之外,或也可以在重大考试期间加入药检环节,以维护教育的公平性。
政府网站 | 省人大网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省政协网 |省监察厅 |省科技厅 |省公安厅 |省发改委 |省经信委 |省审计厅 |省民政厅 |省人事厅 |省建设厅 |省交通厅 |省水利厅 |省农业厅 |省林业厅 |省商务厅 |省卫生厅 |省地税局 |省环保厅 |省统计局 |省工商局 |省新闻出版局 |省质监局 | |
网读报刊 | 人民日报 |《求是》 |《人民论坛》 |《半月谈》 |《看天下》 |《中国经济周刊》 |《南风窗》 |《南方人物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 |《读者》 |《商界》 |《东方周刊》 |《新周刊》 |《环球人物》 |《特别关注》 |参考消息报 |经济日报 |光明日报 |中国青年报 |中国经营报 |环球时报 |南方周末报 |西部快报 |南方日报 | |
友情连接 | 人民网 |新华网 |央视网 |光明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网 |四川经济网 |梓潼新闻网 |四川法制网 |百姓生活网四川频道 |巴蜀经济网 |央广网 |每日经济新闻网 |中青在线 |四川新闻网 |四川在线 |四川日报网 |腾讯 |国际在线四川频道 |成都文艺网 | |
技术支持| 法律顾问: 四川法奥律师事务所 四川蜀丰律师事务所
Copyright ©2013 zhenbaren.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属于四川报道网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蜀ICP备130234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