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四川报道网 当前时间:                              
www.scbdw.cn

地方: 成都 绵阳 德阳 自贡 攀枝花 泸州 广元 遂宁 内江 乐山 南充 宜宾 广安 达州 巴中 雅安 眉山 资阳 阿坝 甘孜 凉山
积极探索医养融合 高新桂溪社区率先垂范
2016-07-21 14:24:49 来自:四川报道网 编辑:周小西
    “小魏你最近好点了没?”走进桂溪街道医养融合服务中心,前一阵生病的小魏正在院子里晒太阳,马部长和大家一起围上去关怀地问道。小魏是服务中心脑瘫儿童康复室的孩子,自身患病较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服务中心就成了他的家,每天在康复室接受康复训练,闲余时间他就自己推动轮椅在中心各处溜达、玩耍。马部长是高新区桂溪街道党工委员、武装部长,他分管街道卫生服务工作,时常都要来中心逛逛,久而久之就和中心的老人、孩子、工作人员熟悉了起来。他说,“医养融合是一种创新的养老模式,桂溪街道办得特别好,这在成都都是领先的”。
 
魏强在康复中心接受训练
    瞄准“医养融合”大趋势
    
    2013年9月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医养融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融合的新型养老模式,侧重在于“养”,保障在于“医”,其优势在于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人照顾服务。国务院以法律形式肯定了“医养融合”养老模式,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行业内对此模式的疑虑,全国上下开始了“医养融合”的探索。
 
    桂溪街道医养融合服务中心藏于一片绿地之内,穿过公路再走过绿地才可见一扇大门里老人们悠然自得的身影。中心归成都高新区桂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位于高新区桂溪街道大源体育公园内,占地面积10亩,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规划三区十一室,其中三区包括医疗康复区、养老服务区、娱乐服务区,十一室包括中医馆、医疗保健室、康复训练室、康复治疗室、脑残儿康复室、心理疏导室、健康教育室、阅览室、文化活动室、日间照料室(10张床位)、养老服务室14间(28张床位),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住养服务、日间照料、居家养老、康复医疗、文体活动等服务项目。除此之外,中心还有由四川著名画家徐启培老师担任会长的赵完璧艺术研究会驻扎其中,丰富了老人们的精神生活。2015年,桂溪街道医养融合服务中心被中残联理事会确定为全国社区日间照料老年人残疾人康复器具配置项目示范点。
 
    初建阶段 全力以赴成规模

    “马部长,您来了!”桂溪街道医养融合服务中心的老人们都认识马部长,每每在院子里看到他都要热情地与他打招呼,感受一番仿佛亲人前来看望的喜悦。自2015年8月3日桂溪街道医养融合服务中心正式启动以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和支持,马部长常到中心走动,几乎认识住在里面的所有老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熊伟更是常在医养中心驻扎,医养中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逐渐走向成熟。

刚建立的医养中心种植在大院的树木
    作为一个非营利事业单位,桂溪街道医养融合服务中心为老人们提供基本的医疗,解决老人们的就医、照料、康复需、心理疏导;文化娱乐和文体活动等。辖区65岁以上老人住养10人、脑残儿患者4人,日间照料老人14人次/天。服务对象均纳入规范化电子建档和老年人规范化健康管理并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中心对其中8名老年高血压患者、2名老年糖尿病患者、4名脑残儿患者全部实施规范化健康管理;为辖区老年人提供中医药服务平均每天62人次、康复服务平均每天53人次;参与助老助残综合服务中心娱乐服务的老年人平均每天80人次。中心为医疗康复区配备6名中医师、5名康复医生及5名护士,养老服务区配备8名护理人员,娱乐服务区配备4名工作人员。除此之外,中心确保康复器具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安全,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全的网络和残疾人专干的力量,动态掌握老年人残疾人康复需求,及时制定个性化康复服务计划,确保康复效果最大化。

老人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做康复
    为了支持“医养融合”事业的向前推进,2014年,中残联理事会免费为桂溪街道医养融合服务中心配备了肢体类、智力类、运动损伤类、按摩理疗类共计近100种康复器具,金额达200多万元。桂溪街道医养融合服务中心及时对康复设备器具进行了资产登记,并上报成都市民政局、高新区社会事业局备案。设备器具安装到位后,桂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印制了统一的“操作指南和安全须知”,悬挂或放置于相应位置,在各功能区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并上墙。
 
医养中心的康复器材
    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
 
    开展老人和慢病患者健康管理。实施老年人、残疾人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管理全覆盖,每年对老年人、残疾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体检规范化健康管理。一是全面体格检查,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身高、体重、腰围、皮肤、浅表淋巴结、心脏、肺部、腹部等常规体格检查,并对口腔、视力、听力和运动功能等进行粗测判断;二是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心电图和腹部B超检测。对筛查和发现已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全部纳入了相应的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对高危老年人实施一对一的中医药特色保健、康复、养老、健康教育、健康行为干预和诊疗服务等。

    推进分级诊疗惠及辖区百姓。随着我省积极探索和推行“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和基层医疗卫生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桂溪街道医养融合服务中心率先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立了社区联合门诊。中心将依托西南顶级大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技术支撑,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医患交流、远程医疗研讨等远程智慧医疗。对危急、重症患者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转诊到上级医院,让辖区老百姓不用到华西医院排队等候专家就诊。中心通过互联网+基本医疗服务,实现了老百姓在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师指导下与华西医院专家面对面交流和诊治,实现了华西医院专家对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师的实时培训,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华西医院的资源共享,实现了老有所医的目标。
    
    构建残疾人社区康复新格局。
一是通过街道社区入户走访。调查摸底了解残疾人康复需求,及时填写残疾人《康复服务档案》,建立每人一档,因人而宜落实康复措施,实行动态管理。二是分类管理机制。通过需求调查,对肢残类康复需求进行分类管理,然后实行分类指导,提供相应服务,并填写服务记录。三是完善康复服务机制。残疾人康复训练有医生指导,制定训练计划,训练效果由医生进行效果评估。

医养中心工作人员时常与老人沟通
    全面提供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一)开展中医药和中医康复服务。运用“简、便、验、廉”特色与优势,开展老年人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一是为辖区老年人提供针灸、推拿、火罐、刮痧、敷贴、热熨、熏洗等15种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项目。二是开展“中医中药进社区、进院落、进家庭”活动,采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预防保健以及康复护理等服务工作,促进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利用。三是开展老年人、脑瘫儿、脑卒中患者、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药保健、康复、训练及健康管理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了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养生、中医膳食、中医体育和中医药保健指导服务。(二)实行全科医生团队签约服务。一是中心组建由全科医师为主体、康复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和社区护士共同组成的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二是充分发挥宣传员、信息员和联络员的作用,成为中心和居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建立“分片包干、团队合作、责任到人”的全科医生团队责任制度。三是制定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有偿和无偿服务包,以医养融合服务中心入住老人和辖区重点人群为重点签约对象,与契约人员及家庭形成“契约式”服务关系,开展全科医生预约服务和上门服务。四是建立全科医生服务团队定期考核制度和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的管理机制。
 
    与百姓幸福生活对接

    桂溪街道医养融合服务中心采取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的“联合运行”模式,让老年人、残疾人在疾病加重期或治疗期,进入“住院状态”,在康复期转为“休养状态”,在病情稳定期回归原“颐养状态”,实施了健康保健服务的精细化管理,实现医养乐融合服务的无缝对接,构建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新格局。此外,中心于2015年承办完成了四川省社区卫生协会、四川省社区卫生管理协会专委会的《成都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开展现状调研报告》。

    “中心自建立起便努力探索各种便捷途径,与川大华西医院建立的专项远程合作已经投入使用,为社区居民谋取了极大的福利。”卫生服务中心熊主任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医养融合”的试点,桂溪街道医养融合服务中心一直在探索、尝试,“我们下一步考虑通过政府招标与第三方合作,让住在家里的老人能享受上门服务,如送餐、理发、买药等,老百姓不给一分钱,主要是希望居民能获得幸福感”,马部长说,桂溪社区的“医养融合”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拓展。

    中心养老院现住养的10位老人,两人住一间,老人们相互有个伴,每天一起聊天、一起吃饭、一起分享。政府每年都给每个老人置办几套衣服,每月每人还有150元零花钱,“简直比我还穿得好呢!”在医养中心工作的姜二姐嚷嚷地告诉记者

桂溪街道医养融合服务中心里老人们正下着象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