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钱江晚报》A14版有两篇关于医患关系的报道,其中一篇,是发生在上海第五人民医院的一起伤医事件。21日,一名男性癌症病人手持柴刀,将3名医护人员和1名保安砍伤。这起事件没有预兆,起因不明,一时很难置评。倒是边上另一篇评述性报道提及的一个现象,提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篇新华社报道说,有医生抱怨:有些人认为掏了钱就要看好病,没治好就是医生的错。这种偏执想法正在蔓延。
这个“偏执想法”,换句话说,就是“医疗(医学)万能”,就是“任何病都是能治好的”。所以,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医疗万能“这个“偏执想法”是怎样产生、蔓延的?
客观地说,对一些病症,医疗手段的效果其实很有限,有的病症是不可逆转的,医生所能做的是控制、延缓病情,或者设法减轻痛苦。很多患者应该接受“带病生活”的意识,而“带病生活”也确是很多人的现实,而且相当一部分患者生活质量还不错。但是,这种观念和认识并没有普及,或者说难以普及,很多人还是相信“医疗万能”。一些医生朋友私下里也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但是,他们说,你很难对患者表达这个观点,患者会认为你推脱责任,或者你医术太差。“医疗万能”,成了医患双方的共同困境。这个困境的形成,是否跟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首先,一个人得了病,尤其是重病,连同家人,心理很脆弱,除了医生、医院,他还能依赖谁?这应该是“医疗万能”最自然、最本能的发生机制吧?
从理性层面说,“医疗万能”意识那么普遍,肯定跟社会成员普遍的知识水平有关。医学、医疗又是专门性很强的知识和技能,即使是初步的了解、熟悉,也需要较高的文化基础,多数社会大众入门都难。
既然如此,那就应该通过各种传播、宣传手段进行相关科普工作,让大众了解医学的有限性。但是,在现实中,有关医疗、医学的宣传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其效果是强化了大众“医疗万能”的信念。
比如,在宣传医疗行业道德楷模的事迹时,往往只强调、渲染其如何钻研医术,如何起死回生;为了塑造高大的形象,这类宣传往往不会吝惜“妙手回春”、“华佗再世”一类的赞词。他们有没有治疗失败的时候?治疗失败的时候,他有没有沮丧乃至绝望的时刻?在医疗界道德楷模的宣传中,对这些“负面”内容一概讳莫如深。无知大众相信“医疗万能”,这种长期不变的宣传模式是否应该负一部分责任?
还有一类对医生、医疗手段(药品、器械)的宣传,是商业性宣传。为了商业利益,这类宣传也是强调、渲染医术如何高超,疗效如何神奇,绝不谈有限性。患者听信了这样的宣传,付出了高昂的医疗费用,自然对医疗效果有较高的期待,一旦治疗失败或疗效不佳,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出现非理性行为的几率就大了。这些宣传,是否是医患生态的一个组成部分?
杭州一家公立医院,曾经在临街的门诊大楼的外墙上刷了一条标语,原话记不确切,其意思是:治疗虽然非万能,精心服务无止境。因为每天上班都要路过这家医院,每天都要看到这条标语,看多了就揣摩起来,院方是否有这种心态:一方面也想普及“医疗有限”的意识,但又怕患者或社会不接受,于是用“服务无止境”的表态来平衡、缓和外界的抵触与抵制心理?若是如此,也算用心良苦。不知为什么,这条标语后来不见了。是有关部门打了招呼?是患者提意见了?不得而知。
政府网站 | 省人大网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省政协网 |省监察厅 |省科技厅 |省公安厅 |省发改委 |省经信委 |省审计厅 |省民政厅 |省人事厅 |省建设厅 |省交通厅 |省水利厅 |省农业厅 |省林业厅 |省商务厅 |省卫生厅 |省地税局 |省环保厅 |省统计局 |省工商局 |省新闻出版局 |省质监局 | |
网读报刊 | 人民日报 |《求是》 |《人民论坛》 |《半月谈》 |《看天下》 |《中国经济周刊》 |《南风窗》 |《南方人物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 |《读者》 |《商界》 |《东方周刊》 |《新周刊》 |《环球人物》 |《特别关注》 |参考消息报 |经济日报 |光明日报 |中国青年报 |中国经营报 |环球时报 |南方周末报 |西部快报 |南方日报 | |
友情连接 | 人民网 |新华网 |央视网 |光明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网 |四川经济网 |梓潼新闻网 |四川法制网 |百姓生活网四川频道 |巴蜀经济网 |央广网 |每日经济新闻网 |中青在线 |四川新闻网 |四川在线 |四川日报网 |腾讯 |国际在线四川频道 |成都文艺网 | |
技术支持| 法律顾问: 四川法奥律师事务所 四川蜀丰律师事务所
Copyright ©2013 zhenbaren.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属于四川报道网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蜀ICP备130234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