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四川报道网 当前时间:                              
www.scbdw.cn

地方: 成都 绵阳 德阳 自贡 攀枝花 泸州 广元 遂宁 内江 乐山 南充 宜宾 广安 达州 巴中 雅安 眉山 资阳 阿坝 甘孜 凉山
成都糖画:勺笔糖墨留住童年乐事
2015-09-17 13:46:49 来自:四川报道网 编辑:向经纬
 
 
糖画(罗光明)

    四川报道讯 (彭娟)  前几日,朋友带儿子豆豆来成都与我小聚,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我们游了望江公园。周末,公园也少了平时的幽静,游人如织,信步摇着,写地书的、卖风车气球的、做糖画儿的商贩们也满脸笑眯眯,招徕着往来的小孩。
 
    两岁的小豆豆自然瞪大了眼睛,仿佛进到了一个完全神奇的世界。看到写地书的要去转一圈,看到纸风车要拿一个吹,而看到做糖画儿的摊子,干脆就走不动了,指着要一只小老鼠。老师傅笑着说:“转到啥子就做啥子噢。”豆豆伸出胖乎乎的小白手,用指尖轻轻拨转盘,这一转,仿佛时光倒流回了二十年前。同样的吆喝声,同样的香甜味道,只是那时候趴在货摊前瞪着眼睛不肯走的是我和我的小伙伴。


糖画(罗光明)

    记忆里制作糖画的小摊,一个木制的方形小柜,上面搁着一块光滑的大理石板。左边一块圆木盘,上面是各式花草动物图案,图片中间有一支能旋转的竹箭。小手一拨,竹箭停下,箭尖所指的图案就是即将得到的糖画。每次看着师傅娴熟地制作糖画,一旁的我们,早就垂涎欲滴。

    转着纸风车,吃着糖画儿,有多少人的童年是在这样的微风与甜蜜里度过的呢?即便已经告别童年很久,回忆起来,那时心里的满足感仍清晰可辨。用五毛钱,或者几块牙膏皮换来的糖画,亮澄澄、甜丝丝,轻易地就撑起了一个明晃晃的童年。

    观之若画,食之有味

    糖画,在过去又叫“倒糖饼儿”“糖粑粑儿”“糖灯影儿”。这种集民间工艺美术与美食于一体的独特手工技艺,曾广泛流行于巴蜀大地的城市乡村,即便现在也常常可在闹市中觅见其踪迹。

    据考证,糖画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清代小说家褚人获的《坚瓠补集》里载,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时戏称为“糖丞相”。《坚瓠补集》中有朱望子先生咏《糖丞相》诗二首,是研究糖画历史难得的重要史料。

    其一:液蜜为人始自汉,印成袍笏气轩昂。狻猊敛足为同列,李耳卑躬属并行。枵腹定知无肺腑,虚心自应没肝肠。儿童尽与相亲近,丞相无嗔可徜徉。

    其二:熔就糖霜丞相呼,宾筵排列势非孤。苏秦录我言甘也,林甫为人口蜜腹。霉雨还潮几屈膝,香风送暖得全肤。纸糊阁老寻常事,糖丞来年亦纸糊。
  
    “丞相”“狻猊”“李耳”……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糖画的造型以糖狮、糖虎和文臣武将等形象为主,既是食物更是玩具,所以才会出现“儿童尽与相亲近”的场面。

    糖画初看起来是民间艺人的雕虫小技,但细究起来却是一门高深的技艺,里面蕴含了历史、美术、地方民情风俗、蔗糖工艺等复杂元素。每当糖画艺人的挑子出现在街头巷尾,必然会引来儿童的重重围观。只见艺人端坐于糖画摊前,执勺在手,略一凝神,就飞快地将勺中的糖液挥洒在光洁如镜的大理石板上,宛若书画家笔走龙蛇。就在糖画艺人即兴表演的同时,一幅幅神奇的图画出现了: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戏剧人物……一件件皆晶莹剔透,栩栩如生。待新做的糖画凝固后,艺人用一根竹签把一件件作品粘合提拿起来,交在孩子们渴盼的小手中,真是“观之若画,食之有味”。



糖画(罗光明)

    学成容易,精进难

    1993 年,成都市锦江区被文化部授予“民间糖画艺术之乡”的称号。1996年,为了对广泛流传于四川民间的糖画艺术进行调查和整理,成都市锦江区成立了民间糖画艺术协会。2008 年,成都糖画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继承和发扬这一独特的民间手工技艺,成都市作为成都糖画的故乡作出了很多努力。

    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糖画可能是最家喻户晓的一种。然而,不少糖画手艺人表示,由于收入很不稳定,养家糊口都不容易,发家致富更不可能;倒出小件花样容易,练就精湛技艺却很难。已仙去的“糖画泰斗”樊德然老先生,在世时能勾勒出《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戏曲中的上百个人物,曾带过数十名徒弟,但如今只能勉强倒出两三个复杂精致的戏曲人物糖画的不过几人。糖画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也面临着传承的问题。

    糖画给人们留下如此丰富和美好的想象,无论在庙会、集市还是普通的街巷中,它都是最受欢迎的民间技艺之一。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它或许就像一个储存着蜜糖的银行,不论何时看到,何时想起,那一只糖画握在手中带来的满足感和那小心翼翼不舍得吃光而在手心留下的甜味都会在瞬间被唤醒。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