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四川报道网 当前时间:                              
www.scbdw.cn

地方: 成都 绵阳 德阳 自贡 攀枝花 泸州 广元 遂宁 内江 乐山 南充 宜宾 广安 达州 巴中 雅安 眉山 资阳 阿坝 甘孜 凉山
四川科技创新领域十大榜单发布 盘点其中的“成都力量”
2024-02-26 09:01:00 来自:四川新闻网 编辑:王云
      2月25日,记者从四川省科技厅获悉,近日,2023年度四川科技创新领域十大榜单发布。
 
  榜单共分为三大类。其中,“四川十大技术创新成果”主要为四川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四川十大科学进展”主要为四川医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四川十大科技创新领域年度人物”主要为四川科技创新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年度人物。
 
  榜单集中展现了2023年度四川在基础研究领域前瞻突破,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展现作为,在创新人才集聚先行引领,彰显了四川科技创新的“硬实力”,其中也不乏“成都力量”。
 

 
  “国之重器”扎堆 背后彰显“成都力量”
  2023年度“四川十大技术创新成果”榜单中,“国之重器”扎堆——既包括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等国之重器,也包含9026米深的“地下珠峰”——蓬深6井等工程奇迹;既包括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等深空重大成果,也包括锦屏大设施——世界最深地下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这些获选成果,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彰显了四川科技成果“顶天立地”与“上天入地”。
 
  细细梳理,不少“国之重器”背后,都与成都息息相关——
  人类一直希望建造“人造太阳”,利用可控核聚变反应来获得源源不绝的清洁能源。在成都,就有一群“造太阳”的人,他们来自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去年,人造太阳科研团队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这一重大进展再次刷新我国磁约束聚变装置运行纪录,标志着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向高性能聚变等离子体运行迈出重要一步,是我国核聚变能开发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另一边,距离成都600多公里外,海拔4410米的稻城海子山上,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拉索”)时刻严阵以待,捕捉着“天外来客”。在成都兴隆湖畔,随着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入驻成都科学城,宇宙线研究“最强大脑”落户四川天府新区。该中心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将对“拉索”及其获取的数据展开研究,叩问宇宙线起源的“世纪之谜”。
 
  除了“国之重器”扎堆,该榜单又一特点在于彰显企业创新主体“先锋队”的作用。该榜单覆盖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等优势产业领域,来自企业的有6项,既有中央在川企业,也有省属国企和民营企业。
 
  例如,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的M701F5级燃气轮机,首次实现了F5型燃机的成套自主设计、国产化制造和总装,其国产化率高达85%;四川海思科制药有限公司的中国首个自主化合物创新的静脉麻醉药——环泊酚注射液,填补了静脉麻醉领域近40年无法超越丙泊酚的空白。
 
  这些高校院所成果集聚,“成都力量”是中坚
  2023年度“四川十大科学进展”榜单主要突出原创引领技术“活力源”,覆盖医学、地球科学、物理学等领域。其中,“氢元素在镍基超导新材料中的关键作用”为未来深入理解镍基超导的相关物理和材料性能提供了准确的物理模型;“解密埃迪卡拉纪海洋磷循环”极大深化了人类对于地球宜居性演化和复杂生命演化规律的理解;“1cm2全钙钛矿叠层太阳电池研究”创造并保持了1cm2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世界纪录效率26.4%。一批“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奠定了基础,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
 

 
  梳理榜单,可发现来自高校院所的成果占80%,医疗机构占20%,“成都力量”是其中的中坚。例如,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大学就各有两项成果上榜。此外,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也各有一项成果上榜。
 
  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上榜的“揭秘蛇类起源及表型演化的遗传机制”为例,该研究率先启动了全球蛇类的组学研究,阐明了蛇类特殊表型,比如大众所熟知的四肢缺失、肺不对称发育等现象背后的遗传机制,将对理解脊椎动物复杂性状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人类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作用,推动相关学科快速发展。
 
  这些“科创顶流”也来自成都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石。2023年度“四川十大科技创新领域年度人物”榜单包括5名两院新晋院士、4名科技企业代表及1名国际科技工作者,其中女性代表和45岁以下的青年代表均占比20%。
 

 
  以新晋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他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挑战,对科技进步的执着和坚定,彰显了求真务实、勇于攀登的科学家精神,激励着更多科技工作者投身到科技创新宏伟事业中来。而以企业家代表的科技创新一线工作者,积极响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舞着更多的一线工作者投身于科技创新和市场竞争中,为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这些“科创顶流”中,不少人也与成都有关。例如,西南交通大学何川,成都中医药大学陈士林,电子科技大学裴德乐(Pedro Antonio Valdes Sosa),以及来自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王海峰,来自通威股份有限公司的刘舒琪,四川腾盾科创股份有限公司的聂海涛,成都华西海圻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王莉等。
 
  去年11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何川教授位列其中,入选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相关资料显示,何川长期致力于大型复杂隧道工程的结构分析与安全控制研究,主持承担863、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及重大工程建设科研项目/课题70多项,在解决特殊地质、高水压、强震及高海拔等复杂条件下,隧道工程结构分析与安全控制的系列理论与技术难题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在越江跨海隧道、复杂城市地铁、艰险山区隧道的结构安全控制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成都重点来了
  无论是“国之重器”,还是原始创新攻关,抑或是“科创顶流”,本质上来看,都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今年,成都也将以“新”的方法和路径,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大源头性技术储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积极培育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重大创新平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今年,成都将高质量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和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加快建设高端航空装备、精准医学、超高清视频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国家实验室园区建成投用,推进在蓉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全力争创第二批天府实验室,支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和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
 
  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在现实生产力的具象体现,提高成果转化水平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今年,成都将推动西部(成都)科学城跨区域“创新策源+成果转化”,规划布局国家实验室、天府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成果应用转化基地,加快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建设,全面提升天府实验室运行水平,引聚各方人才。
 
  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导力量。今年,成都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万家以上,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40个以上,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00项以上。除了量的突破,成都市科技局正研究制定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由大到强。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还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今年,成都将深入开展科技体制改革,探索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推进国资国企实施股权激励、成果转化奖励,推动国有创投企业实行差异化、周期性滚动考核。同时,持续打造“科创通+科创岛”技术转移服务体系,高质量运行科创生态岛1号馆,全面建成2、3号馆,导入国际国内知名机构,共建一批共享实验室、中试平台、专业孵化器等,推进成果、仪器、人才等科技资源云端共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