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333”举措聚力脱贫补短板
2016-08-03 17:09:00 来自:四川报道网 编辑:周小西
四川报道讯(黎长成 文霖 任博 唐协仁)为确保脱贫攻坚实现突破,广安市采取“333”举措聚合力、促增收、压责任,补齐短板推动脱贫,取得较明显的成效。今年1-6月,全市贫困人口减贫31396人,完成目标任务62.79%。
一、“三方力量”协同发力助脱贫
强化政府主导力量。坚持各级政府脱贫攻坚主导作用不动摇,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效。市本级投入42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扶贫,同比增长420%,各区市县积极投入财政资金,仅广安区、前锋区、华蓥市三个今年摘帽县就投入资金1.71亿元。整合统筹使用整村推进、以工代赈、道路建设、社会事业等项目资金8.97亿元。抢抓全省唯一全域纳入农村产权抵押试点契机,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扶贫信贷产品,各金融机构共授信贫困党员和贫困户179户414.1万元,发放贷款70笔188万元。
充分发挥党员力量。一是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开展“共产党员示范行动”、“树立先进典型”等活动,充分发挥全市党员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先锋带头作用。目前在全市已树立党员先进典型81个。二是发挥第一书记引领作用。从全市各级机关单位中选派政治素质过硬、有思想、有办法、有干劲的年轻党员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第一书记”成为了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三是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全市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特别是党员干部职工参与结亲结对帮扶,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
积极引领社会力量。一方面,结合各地实际,开展“百企扶百村”、“我为家乡脱贫做件事”、乡友认亲等活动,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知名乡友通过发挥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参与到脱贫攻坚战略中,引导他们为改善家乡基础设施尽心出力;另一方面,结合“10.17”全国扶贫日,广泛开展慈善捐赠、“雨露计划”、志愿服务等公益服务行动,形成了全员参与、全员攻坚的良好格局。1-6月获得社会帮扶资金达1.0855亿元。
二、“三类人员”稳定增收助脱贫
针对因病、因残、无劳动力致贫群众的“三类人员”,采取特殊措施助脱贫。
开展资产收益扶贫试点。推广扶贫投资入股分红模式,让三类人员获取租金、财产性收益等收入,实现稳定持续增收。协兴镇果山村通过明确量化股权、按照比例分成、实行二次分配三步走,使该村贫困户每户分得450至700元不等的收入。
打造特色庭院经济。结合三类人员实际情况,以“小种植、小果木、小畜牧、小水产”为主,发展特色庭院经济。截至目前,已打造特色庭院经济3500余户,预计户均增收600元。
提高低保兜底标准。集中开展低保政策兜底数据复核认定,1.76万人纳入农村低保兜底范围,为建档立卡低保户发放低保金和特殊生活补贴7381万元。城乡低保保障标准由370元每人每月、2280元每人每年提高到430元每人每月、3120元每人每年,农村低保标准率先实现与国定扶贫标准并轨;对5.41万名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员代缴100元每人每年的养老保险保费。
三、“三项机制”压实责任助脱贫
建立“一把手”负责机制。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双组长”工作责任制,真正做到领导、责任、措施、落实“四到位”。强化县级主体责任,县(区、市)委书记、县(区、市)长担负第一责任人职责,亲力亲为抓扶贫。市、县、乡、村四级层层签订责任书、立军令状,确保今年5.0001万贫困人口、145个贫困村、3个摘帽县的任务顺利完成。
建立“六个一”推进机制。实行一月一推进、一报表,每周一督查、一通报、一整改和今年摘帽县每天一例会工作机制。1-6月,全市召开推进会5次,开展各类督促检查50余次,挂号问题70个,销号59个,通报批评34人次,提拔重用优秀扶贫干部42人。
建立“问责式”考核机制。制定脱贫攻坚考核办法,明确区市县、市级相关部门的脱贫目标、责任,实现地域、部门全覆盖。同时,将脱贫攻坚任务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对脱贫攻坚工作落后、成效不佳的单位,年终绩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个人取消评先评优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