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四川报道网 当前时间:                              
www.scbdw.cn

地方: 成都 绵阳 德阳 自贡 攀枝花 泸州 广元 遂宁 内江 乐山 南充 宜宾 广安 达州 巴中 雅安 眉山 资阳 阿坝 甘孜 凉山
开江县普安中学:自律 崇德 笃学 创新
2016-07-21 10:54:07 来自:四川报道网 编辑:周小西
    四川报道讯  开江县普安中学是一所创建于1972年的高级完全中学,学校分两个校区(A区、B区),占地面积50余亩,校园优美整洁,清爽宜人。现有初、高中学生3200余人,50个教学班,教职工185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3人,中学一级教师84人,省市级骨干教师34人。学校坚持“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以“自律、崇德、笃学、创新 ”为校训,提炼出“月桂”校园核心文化理念。学校以优雅的人文环境、领先的硬件设施、优秀的师资队伍、严格的教学管理和一流的教学质量,以校风正、学风浓,以“精品初中,艺体高中”的育人特色而享誉开江。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级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市级最佳文明单位、校风示范学校、依法管理示范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科技教育示范校、绿色学校、园林单位。
 
    服务基层 关爱明天
 
校园红歌会
    春暖花开的春天,学校老师们结队前往九石坎社区走访,春天的九石坎格外美丽。九石坎社区是普安中学干部联系群众的联系点,2014年5月,在开江县普安镇党委的组织下,普安中学开始了“入户五四工作法”的干部联系群众实践活动。活动中,普安中学的老师们面对面社区群众,询问群众的需求,想办法帮助解决群众的问题,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九石坎变得越来越好。“社区群众的幸福感越来越高,这跟你们是息息相关的呀!”社区书记陈远珠对老师们说道。

    作为教师,对基层群众最大的服务莫过于抓好教育教学工作,帮扶留守贫困学生。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孙成林在教职工动员大会上语重心长地说:“教师爱学生,就要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一件件衣服、一本本课外读物、一次次交心谈心、一回回家访座谈,普安中学的教师行动了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学校为贫困学生资助现金达4万余元。家住九石坎社区的蒋勤媛同学便是受惠的学生之一,她曾一度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打算辍学打工,走访时得知这一消息,班主任张前玖和彭辉等老师多次给她做工作,为她提供经济援助,并抽时间为她补课,让她坚定了读完高中考大学的信念。她爷爷满怀感激地说:“谢谢老师们,你们不仅给她钱,为她补习落下的功课,还教她怎么做人、怎么孝顺老人。”
 
    壮大师资炼队伍
 
学校长廊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中学,开江县普安中学同样存在优秀师资匮乏单薄、敬业精神严重缺失的现象。

    为此,学校着力于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着力树立人民教育为人民思想,提倡对教师的爱岗敬业教育,增强教师大局意识和振兴农村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使老师们充分认识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农村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显著增强必然会实现,让教师们认识到、感受到艰苦的地方能有大作为,也能实现人生价值。二是优化留人用人机制。学校研究制定并认真落实了留住人才的措施和办法,特别是在分配制度改革上,切实打破大锅饭,发挥绩效工资的杠杆作用。学校领导干部给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评职评优多倾斜到一线教师、敬业教师,增设精神奖励方面的项目,使教师们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工作带劲。三是开展“两活动”和“两工程”。两项活动即“校长推荐读一本书活动”和“教师技能大练兵活动”。学校每期为专任教师订购了一本教育教学方面的著作,如《教育因思考而精彩》《教师的幸福解码》等。学校图书馆还增设了教师图书专柜,方便教师借阅图书。两项工程即“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组织学校新老教师结对子,通过“拜师傅,收徒弟”的方式,让老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指导;要求年轻教师深入老教师的课堂学习教学经验;组织开展“月桂杯”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名优教师示范课,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通过实施“名师工程”,推动学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明确发展方向 发挥艺体特色
    开江县普安中学是一所有着40多年办学历史的高级完全中学,提出了大力发展以艺术特色为主的教育,把艺术教育作为提升高中办学质量的有力手段,并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明确高中办学方向,完善学校管理机制。鉴于学校规模大,学校采用了教务指导、年级负责的双重管理模式,成立了艺术特色高中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四级管理网络。二是扎实开展高中课改,建设三支专业队伍。建立一支政治过硬、管理有方的特色办学管理队伍。强化管理队伍建设,力求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引导高中管理人员坚持原则,秉持公心,踏踏实实,用严谨细致的态度,公正公平的标准积极推进自己的工作。建立一支充满活力、积极上进的高中学科教师队伍。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教师吸入到高中教学,借助新课改培训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通过“名师工程”“争先创优”“民主评教”等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促进名优教师的再提高,确保每个年级每个学科都有能战能胜的骨干教师。建立一支业务过硬、使命感强的艺术专业教师队伍。加大教育宣传,消除教师的畏难和消极情绪,增强打造艺术特色名校的信心和决心。实行目标管理,科学计算艺术教师的工作量,科学评价艺术教师的工作成绩,鼓励他们在专业课的辅导和针对性上进行改进。同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升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养。

    强抓科学教育 催生创新人才

科技兴趣小组活动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活动,设立了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组织机构,校长亲自挂帅任组长,三位副校长任副组长,配有专职、兼职科技辅导员13人。建立了300多平方米的科技活动室,购买了各种常用的材料与制作工具,还建立了近50平米的科技创新作品陈列室。为了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学校制定实施了《科技教育创新成果奖励方案》,这一措施推动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成为全县乃至全市科技教育的一面旗帜。

    作为达州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学校十分重视科技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以“自律、崇德、笃学、创新”为校训,将实验楼命名为探奥楼,在文化艺术墙和过道走廊悬挂着中外科学家的生平展示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黑板报、科普网页、科技讲座等都融入了科技知识。每年一次的科技文化艺术周更是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勇创造的热情。任课教师在各自的教学工作中也纷纷融合进学校科技教育的特色,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科技熏陶。

    近年来,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科技部门的指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科技创新作品频频获奖:师生参赛作品100多件(篇),县上多为一等奖,市级一等奖30余项,省级奖20余项,国家级奖项3件(篇);撰写科技辅导员论文8篇,均为市一等奖以上的等级奖。特别是学生李瑞峰发明的“新型核桃剥壳器”,是我县第一个获得市长奖,第一个获得市特等奖,第一个获得省安捷伦科技英才奖,第一个获得学生科技竞赛项目省一等奖,第一个获得全国二等奖的作品。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教师获得市优秀科技辅导员33人,获得十佳科技教师、优秀科技教师11人,学生获得初升高加分条件的23人。县电视台、达州晚报、搜狐网等媒体都对学校科技教育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