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四川报道网 当前时间:                              
www.scbdw.cn

地方: 成都 绵阳 德阳 自贡 攀枝花 泸州 广元 遂宁 内江 乐山 南充 宜宾 广安 达州 巴中 雅安 眉山 资阳 阿坝 甘孜 凉山
非遗技艺变时尚单品,她让藏羌织绣绽放国际舞台
2024-03-20 09:18:52 来自:四川新闻网 编辑:王云
      时隔8年,电影《功夫熊猫4》将于3月22日在国内上映。3月9日下午,该电影成都首映仪式上,成都市政协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羌织绣传承人杨华珍携精心创作的刺绣作品《神龙大侠》亮相,这是继去年《侏罗纪世界3》上映前与她合作之后,环球影城再次邀约杨华珍。
 
第四期_副本.jpg
 
  位于成都市花照壁社区的杨华珍藏羌织绣技能大师工作室内,各色文创产品令人眼前一亮。刚对接完绣品展出的事,杨华珍又忙着细心地指导学生绘图。从摄影记者到创业者、从传统手工到IP联名、从“奶奶”团到高学历团队,现年64岁的杨华珍一次又一次“破局”,动力之源在于带领乡亲们致富的责任感,更在于传承藏羌织绣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的使命感。
 
  年近五十开始创业 带着“奶奶团”卖绣品
  1960年,杨华珍出生在阿坝州小金县一个藏羌族合居的小山村,爸爸是羌族人,妈妈是藏族人。从小跟着长辈学习刺绣,杨华珍的好手艺常常引得同学和长辈啧啧夸赞。
 
  开摄影室、当教师、当摄影记者,成年后杨华珍丰富着自己的人生经历,但从未放下对藏羌织绣的热爱。2008年“5·12”汶川地震,是杨华珍人生的分水岭,身为一线记者,杨华珍亲历了救灾、重建的整个过程。她很想为家乡“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图片1_副本.jpg
杨华珍摄影作品
 
  辞去报社的工作,杨华珍牵头成立了阿坝州藏族传统编织、挑花刺绣协会和羌绣协会。背着绣品,穿着布鞋,杨华珍就这样带着18位年过六旬的老姐姐走出大山,来到成都闯荡。
 
  在成都卖绣品,没有场地、没有客源,半年下来,杨华珍快支撑不下去。“那些老姐姐都是头一次走出大山,她们给我说,跟杨老师出来闯江湖,不能这么‘瓜兮兮’地回去。我就晓得,她们不甘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们的坚持最终有了收获。2009年,在成都文殊坊成立“藏羌绣苑”,成为藏羌织绣保护和传承基地。2011年,杨华珍被评为“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她在映秀成立“杨华珍大师工作室”。
 
  “后来,我们接到一家宾馆的订单,做一批床上用品和室内装饰品。38万,那是我们创业的第一桶金啊。姐妹们高兴得又唱又跳,大家都喝醉了。”杨华珍回忆道。
 
  此后,在杨华珍的带领下,藏羌织绣为更多人带来收入。作为连任15年的成都市政协委员,杨华珍在邛崃南宝山镇羌族移民村等地开办了藏羌织绣技能培训班。杨华珍还从残疾人妇女中招收徒弟,至今,杨华珍已帮助200多名残疾人居家就业,被推举为2022年度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人物、助残新闻人物。
 
  非遗IP化 让民族技艺“走出去”
  生意渐渐红火起来后,杨华珍开始思考如何让藏羌织绣这一非遗技艺“走出去”。2014年香港国际授权展,杨华珍带着藏羌织绣作品参展,高山湖泊、珍鸟奇兽、藤蔓芳花,中国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被生动展示,很多国际大牌抛来“橄榄枝”。非遗IP化,藏羌织绣就此成为第一家。
 
  “2014年,一家国际知名化妆品公司的代表带来两个光秃秃的瓶子,让我给瓶子穿身‘衣服’。我们将产品里的植物成分提取出来做瓶身图案,用羌族传统茶花纹样进行二次创作。这身‘衣服’具有藏羌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契合品牌的生态理念。”通过这次合作,杨华珍头一次学到了IP联名、版权授权,也开始了自主探索IP授权之路。
 
图片2_副本.jpg
羌绣作品《神龙大侠》
 
  华为、星巴克、爱马仕……近年来,杨华珍多次作为中国非遗文化代表开展与国际品牌、名人的合作,以现代方式演绎传统之美。
 
  杨华珍的儿子冯旸,是羌族刺绣成都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博士。对接IP授权合作,他一直是妈妈的好帮手。今年,冯旸创立了以墨尔多神山命名的藏羌织绣的文创品牌“墨尔多”。据他透露,文创产品的第一批商品主要是旅行系列产品。
 
  传人越来越多 非遗更“年轻”了
  几年前的一次采访,当杨华珍被问及藏羌织绣传承情况时,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工作室的年轻人来一批又走一批,始终留不住人,这让杨华珍焦急又无奈。
 
  2011年,杨华珍正与成都几家高校开展合作。到了第二年毕业季,杨华珍接到一个让她喜出望外的电话。“我带过的一个研究生,说毕业了想来我这工作,还要带几个师兄弟过来。接完电话,我的眼泪就止不住了,马上就告诉老姐姐们‘我们有徒弟了,还是高学历的年轻人!’”
 
图片3_副本.jpg
正在刺绣的杨华珍
 
  这位高学历年轻人,就是在四川大学学习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刘珺琬。如今的她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并在龙泉驿区的阳光村运营一家非遗工坊,同时也跟杨华珍持续合作。“除了刺绣技术和理念,杨老师开放包容的态度,对手艺的坚守和热情,愿意给予年轻人机会,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刘珺琬告诉记者。
 
  近年来,不断有年轻人主动加入杨华珍的团队,其中不乏硕士、博士。工作室不但有了更加现代化、年轻化的设计,还迅速推进了收集织绣纹样、整理资料、建立数据库等工作。杨华珍和她的团队编辑了多本图文并茂的藏羌织绣教材,在各地培训班广泛使用。
 
  关注度越来越高,订单纷至沓来,可杨华珍并不想赚快钱。在她看来,非遗作品应该要进入博物馆。“如果是不传承,非遗就失传了。所以我想静和动联合起来,对我们传承、研发是很有用的。”杨华珍表示。“祖先留给我们的东西,人人都有责任来保护它、传承它。所以现在我不担心,我高兴的就是后继有人。”杨华珍笑眯眯地说道,“我的希望就在你们年轻人身上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