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名片
张自启,1943年生,四川江油青莲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学会常委、四川省工笔画会副会长、成都当代工笔画会名誉会长、成都美术家协会顾问、成都国画院副院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四川墨华艺术研究会会长、成都人物画会长、中国网教中心客座教授、中国美术研究会研究员、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研究员。
作品《雷锋塔》获中国首届优秀美术图书银奖和全国连环画评选二等奖;《圣火·不朽的奥林匹亚》获中国第三届体育美展铜奖,国际奥委会收藏;《秋山暮霭图》入选文化部“98国际美术年《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两汉逸事》获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展银奖。作品入选第八、九、十届全国美展,艺术成就载入《中国当代美术(1979-1999)》《当代中国艺术》《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辞典》《当代中国美术》等多部文献。
被中国现代文化学会评为“世界银奖艺术家”,并荣获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评选的97中国画坛百杰称号及四川省文艺界德艺双馨艺术家,2010年被评为当代30位最具学术价值和市场潜力的(人物)画家。
出版有《张自启画集》《百杰画家·张自启作品精选》《中国画精英人物张自启》《当代中国美术名家张自启卷一、卷二、卷三》等著作。
2013年,著名画家张自启创作的长达20米的彩墨长卷《英伦纪行》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此幅作品不仅将英国最华彩旖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致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以其崭新旳墨彩形态和勇开先河的创新精神颠覆了画界普遍认为的中国画难以表现西方绘画主题的观点,在四川画坛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共鸣,多数本土知名画家都用“震撼”二字来形容自己对这幅作品的第一感观。那么“震撼”源于什么呢?
境由心造 意随笔生 访著名画家张自启
作者 卢建波
图书馆走出的画坛名家
著名画家张自启,1943年生,故乡四川江油青莲是一代诗仙李白幼时成长之地,其钟灵毓秀的文脉在历史长河中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般滋润着一代代后人,张自启先生身上强烈的文人气质及其作品中流露出的不羁与浪漫虽无不与此有关但却更多来其自我的人生体验。喜欢读书便是从儿时翻阅连环画到青年时代阅读文学名著养成的一种习惯。张自启说,因常与“小人书”接触,他逐渐喜欢上用笔写写画画,而阅读中外文学名著中的那些造型严谨、技法娴熟、风格独特的精美插图便成了绘画启蒙的良师益友。
初雾
1960年,张自启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如愿考入了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对绘画的热爱让他潜心与执着得近乎痴迷,他自始至终都认为,绘画是实践性专业,在动手中领悟是敲开神圣艺术殿堂大门的唯一途径,故而至今虽已逾古稀在他五十余载的生命时光中从未离开过绘画。从美术院校毕业后,张自启分配到四川省图书馆,在那里一呆就是三十多年。张自启坦言,在图书馆的三十余年,是他艺术创作生涯的重要阶段。“身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我有机会饱览群书、畅游书海,并能够静下心来临帖作画、笔耕不辍。”张自启说。“若非一个因纯粹喜爱而选择绘画的人,一路走来或多或少会萌生数度转向的念头,发生些许偏离的改变,甚至早在那个艺术市场并不热门的上世纪根本不会走上画画这条路,但张自启对绘画的热爱恰恰出于真心,没有更改或者放弃;没有所谓间断所以不存在重拾画笔式的归来;不以绘画为达到目的之手段所以无需随波逐流。坚定如斯,着实不易。而至今仍忙着一生都在从事着的让自己愉快的事,又是着实幸运的。”有评论如是说。
正因为如此,张自启的绘画水平才能不断的提升。从20世纪70年代起,他就成为国内有名的连环画家和插图画家,他创作完成的30多部连环画在全国出版发行上千万册,并获得了中国首届优秀图书银奖和全国第四届连环画评选二等奖。而长期的连环画,插图创作,犹如一场马拉松似的强化训练,在作品的数量上,构图的变化上,形式的表现上练就了绘画的摸、爬、滚、打诸般技能,为张自启先生后来创作的多样性奠定了扎实的功底。
蜀山春深
1990年,张自启到中央美院研修班深造,师从日本画坛巨匠加山又造,完成了工笔人物画《醉酒戏高俅》,荣获第十一届亚运会体育美展银奖,并应邀赴京出席亚运会开幕式。这幅作品成了他艺术道路上的里程碑之作,他因此而在画坛声名鹊起。
继《醉酒戏高俅》成功转型之后,张自启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工笔画并获得重奖,其中工笔画《圣火·不朽的奥林匹亚》获得中国第三届体育美展铜奖,作品被国际奥委会收藏。而获得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银奖的《两汉逸事》,更是堪称张自启人物画的巅峰之作。当工笔人物画渐入佳境时,他又再度转型,改工笔人物画为写意人物画,紧接着1998年山水画作品《秋山暮霭图》入选了文化部“98国际美术年《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从那以后,张自启的写意山水画就一次次震撼着观者。
从心所欲不逾矩
回顾张自启的艺术道路不难发现,从美院走出来后,他曾在连环画、插图等方面达到很高的造诣,一度是优秀的连环画、插图画家。然而,画家在迈入不惑之年时,毅然选择了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之路,当工笔人物画渐入佳境时,他又再度转型,改工为写意,而后又转型到山水画,由此可见,画家张自启的作品形式涉猎之广,题材包容之丰,实属难得。
众所周知,一个画家不断地转型涉猎各种题材,这无疑是冒险的。不过在张自启看来,艺术贵在标新立异,一个画家只要有娴熟的刻画能力,有深厚的水墨感悟能力,就不必受题材所局限。“传统民间惯常封誉那些所谓的‘竹王’、‘梅王’之界定是最要不得的,是工匠手艺人的定义而非艺术家的境界。”张自启说。
清江远眺
然而,这种大胆的转型与创新,不仅让画家张自启摆脱了固定程式的束缚,而且也成就了画家张自启的成功。从连环画转型到中国画,继而在形式上先工后写,再由小写意到大写意,都是“心血来潮、顺其自然、有感而发”的结果,心灵的自由,驱动在技艺上求新,并将其推向新的高度。“当心态放松了,当笔墨真正得以自由,那么便想画就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了。”
张自启的每一次转型不仅是成功的,取得的成绩也令人瞩目。以工笔人物画为例,1990年的《醉酒戏高俅》和1997年的《两汉逸事》,在较为统一的基色色调里,形形色色数十个人物的衣衫动态都以极度概括的线条和适度熏染阴影生动呈现,尽管一线一色描绘得细细密密却不给人以丝丝入扣的紧张,反而有几分轻松之态;在写意人物画里,尽管只有寥寥几笔勾勒,但人物情态毕现,笔触详略得当而水墨挥洒自如,虽然不像目前很多大写意作品那么霸气外露,但却不乏豪迈水墨的个中章法,反而显得“纵而能敛、放而不野”。可以说,这种法度中显示出的自由境界,既是张自启对工笔与写意的理解,同时也是画家娴熟高超技法的体现。
春晚烟岚
如果说工笔人物画和写意人物画,是画家张自启艺术创作的前两个高峰期,那么山水画则是他艺术生涯中的第三个高峰期。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魏学峰认为,张自启的山水画具有宁静的意境,理想化的造型意象、浓重的印象式展示和光与色效应的优美、朦胧诸方面的特色,既不失传统绘画的笔墨与空灵构成的框架内涵,又溢现着新的形式美。
张自启这种以现代人的思维理解传统,并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去延续和演绎传统,不仅推动了中国山水画的深入发展,促进了艺术风格的丰富多彩,而且也成就了他那极具个性的绘画艺术风格。可见,张自启在绘画生涯中的一次又一次的飞跃,既是他几十年的探索和蕴积的结果,也是他熟悉多种绘画语言,并不断从中摄取精华的真正体现。
青城探幽
彩墨开启新征程
张自启不仅是一位善于成功转型的画家,而且还是一位敢于在中国画上不断追求创新的画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他耗时一年完成的水墨长卷《英伦纪行》。
在2013年年初,张自启创作的20米彩墨长卷《英伦纪行》首次亮相“成都-伦敦艺术展”时,就在英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与广泛关注,英国BBC中文网及BBC英伦网等中外26家媒体均作了报道。2013年8月,在成都举办的张自启《英伦纪行》学术研讨会及品鉴会上,著名画家阿鸽、吴绪经、唐允明、王以时、崔炎、刘正兴、管苠棡、许燎原、李青稞、姚思敏、朱常棣、巫成金、董小庄、米金铭等几十位本土著名艺术家到场,甚至连德高望重的老版画艺术家李焕民也专程赶来。研讨会上,大家认为《英伦纪行》让人耳目一新,是一次精彩的传统文墨和当代审美意识的对接,是当代山水画探索创新的成功尝试,不仅将英国最华彩旖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致呈现在观众面前,而且还颠覆了画界普遍认为中国画难以表现西方绘画主题的观点。拓展了中国画的技法和题材的包容性。
谈到《英伦纪行》能在英国和中国同时获得好评,张自启说:“这幅耗时一年,其间没有片刻松懈,探索性尝试充满着刺激,常有犹如登临绝境却又峰回路转的感受。”
“中国画的传统是在和谐、完善、平衡中求变化和发展的,并随着时代不断丰富其原有的画理、画论、画法并推向新的境地。将异域风情的个体感受转变为艺术创作迫使我寻求不一样的技法样式。”这是张自启总结《英伦纪行》创作完成之后带给自己的收获。
《英伦纪行》的色彩让人印象深刻,同一画面,不仅仅有墨分五色传统理念表现,就色彩而言,同一色彩的色阶,色度变化也因描绘对象的不同而控制有度,仅同一色调的绿色就因画面的需求分为深绿、浅绿、草绿、墨绿、翠绿等多种,就像李焕民点评的那样,“很多色彩已经和西方的水彩和油画甚至相当接近了。”张自启说:“惯性的笔墨形态容易让人满足于固有的表现模式,新鲜的感受则可激发艺术家表现力的创新。《英伦纪行》让我在寻找中西绘画技巧的融汇点上作出努力。鲜明的色彩是《英伦纪行》不得不选择的表现手段,在探索墨、彩的和谐中证明中国画表现性的多种可能。”
张自启表示,《英伦纪行》为自己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成都乃至四川有太多可以用这种方式表现的风景,“接下来我或许要重点创作一批关于四川本土题材的画作,虽然不一定用长卷表现,单幅创作也能用墨、彩合一的技巧拓展本土国画题材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