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四川报道网 当前时间:                              
www.scbdw.cn

地方: 成都 绵阳 德阳 自贡 攀枝花 泸州 广元 遂宁 内江 乐山 南充 宜宾 广安 达州 巴中 雅安 眉山 资阳 阿坝 甘孜 凉山
渐渐认识李兄
2014-11-12 09:53:58 来自:四川报道网 编辑:唐召怡
 
  已记不太清第一次见李家德的情形了。
   
  那段时间,是我人生的低谷,状态很不好,却结识了不少新朋友,他就是其中之一。一年多来,我们大概总也见了六七次,不是在饭桌,就是在他的蜗居兼工作室“雪溪堂”。
   
  必须承认,起初对他是有点不以为然的。
   
  渐渐发现,这个看似粗放不羁的胖子,内心细腻着:哼着小曲儿扫地晾衣服,酒醉心明白地硬起颈项直抒胸臆,大刀阔斧挥笔小心翼翼落笔,自我批评与自我表扬相结合……
   
  一次,他递过来一本五年前的杂志,上面有一篇写他的文章,标题很吓人,《一个传播者的书法内核》。“那个时候有点帅哇?”他望着照片上的自己,像是在自嘲。仅仅五年,变化是有点大,瘦削的脸变圆了,虚胖,眼袋明显。他今年52岁。
   
  白允叔、谢季筠、何应辉三位四川书法届的重量级前辈,是他几十年来在这个行道里的引路人。
   
  整整30年前,1984年,李家德成为成都市东城区文化馆的少儿书法教师。呵呵,那年我小学六年级,被命名为成都市西城区三好学生,可惜那时我不认识李老师,所以至今字写得很不咋的,不好意思。这样看来,他影响过好多好多喜欢写字的成都娃娃!当时成都只有东、西两个城区。
   
  想到这里,我开始对李老师肃然起敬了。
   
  接下来,我更惊讶地发现李老师的“个人发展简史”里那些重要年份,与我前半生的重要时间节点有惊人的重叠。
   
  1987年,25岁的李老师“下海”了。这一年我中考。
   
  他之所以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与他后来的经历不无关系。
   
  在成都的心脏部位,春熙路、东御街,布满他的脚板儿印,他学着做电器生意。十多天前,我去满洲里逛了一转,他看见我的微信,吩咐我多拍些照片,原来满洲里也曾经被他跑遍。1989年,他是第一批到满洲里做边贸生意的人,在那里呆了整整两年。那年我休学在家。
   
  1991年,李老师回成都,进入一家外企任职,习得不少先进的管理经验。而这一年,我高考。
   
  1999年,他投身谢季筠门下。中断了12年的书法技艺,从此不辍。这一年我在当时由省旅游局主管主办的蜀报社,开始从事旅游新闻报道。
   
  2003年,他担任省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办公室主任。我进入成都日报编辑中心,一头栽进晨昏颠倒的夜班生活。
   
  2008年,他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何应辉的弟子。我到了华西都市报。
   
  是不是太巧了?不过,我一直不认识他。
   
  直到一年多以前,我们一起吃了那顿火锅,我还是不认识他。
   
  他大概也看出我的漫不经心。
   
  今年年初,为《四川报道》杂志做创刊号,想开个字画栏目。时间很紧,而朋友圈子里,只有一个算是酷爱书法的。我找到这位朋友,可他以一贯的谦逊姿态推辞了,同时送我一本很多很多年以前伦敦出版的英文圣经。他不是基督徒,我也还没受洗,我曾经送过他一本中文圣经。我们都在朝圣的路上。
   
  这个诚挚的朋友,郑重其事地跟我说:“李家德可以,真的。你见过,就是上次一起吃火锅的。
   
  于是,忙得焦眉烂额的我心烦气燥地拨通了李老师的手机。我们的交流不算顺畅。不过,总算是把那期杂志做出来了。
   
  于是,我们又聚在“雪溪堂”吃饭,一帮人里多半都是陌生面孔,我惶惶然。连日的熬夜做杂志令本来就虚弱的身体雪上加霜,脑袋晕沉,说话都没力气。但我一直在听他们说。
   
  突然有点想哭。我是被他们言谈背后的东西感动了。
   
  他们几个人,生在饥荒年,长在动乱年,没有好的求学环境,成年以后要为生存四处打拼,却一直对笔墨心向往之,锲而不舍。
   
  前两天,负责省工商联《新蜀商》的朋友打来电话,说也想开辟字画专栏。很自然地想到了李家德。
   
  自2008年师从何应辉以来,他一直是何老“钦定”的班长。先生眼里,这个学生“为人善良真诚”。在何老为李家德写的一篇序言里,有这样的句子:“在近二十年中,李家德不仅经历了坚持不懈的书法实践的磨炼,更在研习优秀传统和请益师友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着理念的转换——从把握书法本体的内在规律到艺于天、人的统一,从而得以步步走向真正的自觉。”近年来,书法作品进入国展的门槛越来越高,四川每年也就只有十个左右能被选上,而最近的两年,李家德的作品都入选了,可见他的功力。
   
  都说字如其人,他一个莽汉形象,却有极端庄秀丽的笔迹。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街娃儿”。
   父亲是广西人,写得一手好字。母亲十分贤良。“我爸早年加入国民党,后来很多年,家里过得不好。我妈说,当初就是看中你老汉儿字写得好。”双亲都已故去,往事没有消散。成都市中心前卫街的“街娃儿”李家德,和邻居家的孩子有点不一样,他字写得好,作文也写得好,读小学的时候,班里的黑板报都是李家德“承包”了,到高中时,“快班”里的同学几乎都是数理化学得棒的,只他例外,文科拔尖,理科分数低不见底。
   
  高考自然是落榜了。幸运的是,书法名家白允叔与李家德的姑婆住在一个院子,近水楼台,他有了名师指路。自1980年起,一边读技校一边学书法。四年以后,也就是当我从小学生变成中学生,跨进城西的九中那一年,城东文化馆里,22岁的李老师走上讲台,教学生娃娃写毛笔字。

  李家德的根根底底渐渐浮出水面,我终于算是认识了这位李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