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报道 总编辑 刘晓兵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考古发现,四川在200万年以前便开始了人类活动,流传了几千年的传说就述说着蚕丛“教民蚕桑”、吴理真“种茶树制甘露”的故事;唐人说“蜀戏冠天下”,今人称成都为“美食之都”。富饶美丽、历史悠久的“天府之国”,文化上也多有古风的留影。无论是在瞬息万变的摩登都市匆匆一瞥,还是在自足自在的小村小镇悠悠嬉游,祖先留下的影响或隐或显,却无处不在。
悠长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很适合储存传说、积淀与骄傲,要促成古老的名片在当代的生生不息,却不那么容易。留给时人的,是旧时雅俗共赏的声腔,是曾经流光溢彩的锦绣,是逝者如斯的一声叹息,以及如何在困境中求索的思考。文化名片的褪色,并不意味着川人对此停止了探寻,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艺术,将成为文化工作者们面临的最大课题。“在城镇化进程中,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保护我们的文化符号、文化基因,让群众‘记得住乡愁’,是我省非遗保护工作者面临的挑战,更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如是说。
乡愁,一个久远的字眼。
文化,一个艰辛的重担。
倘若在静止的文化记忆中春日观山,夏日饮茶,绣锦映秋月,水袖舞冬霜,也就免不了生出“少不入蜀”的规劝和“老不离川”的自满。没有源源清流的汇入,再深厚的底蕴也会成为一潭死水;没有从内部生出的求变动力,再得天独厚的资源也只能成为沉重负担。所以,文化要传承,要创新,要有老一辈文化人的教导,也要有新鲜血液的加入。于是,我们看到七零后达人把川茶表演艺术带进了克里姆林宫;我们看到八零后小生挑起了川剧的大梁;我们看到九零后绣娘将自己的花样年华奉献给这门古老寂寞的艺术;我们也看到零零后小朋友与大熊猫一起登上大银幕。
本期《四川报道》推出的“四川名片去哪儿了”,聚焦四川自古以来在人文、历史、地理发展上的辉煌成就,探讨这些传统艺术与自然资源在当代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遭遇的困境,以权威的平台与高度的责任感向读者发出自己的观点,亟待能引发对四川文化现状的思考与行动。
乡愁,一个甜蜜的字眼。
文化,一个迫切的重担。
编辑:朱涵潇
技术支持| 法律顾问: 四川法奥律师事务所 四川蜀丰律师事务所
Copyright ©2013 zhenbaren.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属于四川报道网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蜀ICP备13023452号-1
川公网安备51010502014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