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渝霞
王尔碑诗选
《观我》
人生五分钟
一分钟看月亮
三分钟看雾
最后一分钟,夕阳来了
《背影》
迷你背影
不觉头白了
蓦然你转身
诸神此地倒下
诗歌红包
来自诗人王尔碑的祝福
年前聚会时,尔碑老师发给我们每人一个红包,我们戏称为“诗歌红包”。红包不大,里面装了12元钱,意即月月红红火火,岁岁圆圆满满;还有一张写有诗句的纸片,是老师为每一位诗友写的关于诗歌的体会与感想。尔碑老师写给我的是“把花儿撒向天空,就让他们长成初生的星群吧”。她留给每个人的诗句都不同,但我们都觉得说到了我们每个人心里。
那天,尔碑老师给在场的每位诗友温暖如春的祝福让我们幸福不已。她总是这样,把诗歌和生活紧紧地结合起来,看似随意而为,却是匠心独具。诗歌伴随了尔碑老师一生,尔碑老师也写诗一世。诗歌对于老师而言,既是艺术又是生活,更是人生。
尔碑老师,这位从秀美的盐亭云溪走出来的女诗人,从1946年就开始写诗,开始进行《美的呼唤》。她在她的《窗子》(1947年)里写道:
我喜欢打开窗子/ 夜晚也不曾把它关闭/ 任黑暗走进来/ 在我白热的心光之下忏
她的诗歌“如一片红色的夕阳”,走进了新中国,至今还映在文学的殿堂里。她以后陆陆续续写出了《行云集》、《寒溪的路》、《瞬间》等集子,量不是很大,文学创作却延续至今,这是一个奇迹。在她看来:
有一首诗/ 在黎明的海上/ 黑的白的波涛里/ 尚未写成文字(《诗》1993年)
这也许便是尔碑老师强调的“诗无极”的境界了。是的,几十年来,她的诗心不变,少女般的诗情不变,写作风格不变,正如一位诗评家所说,她的诗温柔但不纤细柔靡,低徊但不消极沉沦,妍雅但不失隽永深邃。简约的笔触、深远的寓意、空灵的境象都令我们陶醉。那一首《墓碑》已经成为尔碑老师特有的碑了,还有人能写出这样悲壮哀婉的碑?
葬你/ 于心之一隅/ 我就是你的墓碑了
认识尔碑老师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那是一个诗歌如潮的年代,诗歌走进了我的生活。那次我与沈群、光和去成都指挥街拜访尔碑老师,使我对诗歌有了另一番解读。那是个报社的老房子,那是间拥挤狭小而温暖的书房,50多岁的她以朴素的、淡然的魅力吸引了我。尔碑老师给了我小草般的诗人印象,我惊异于她为何在这个年龄段还要写诗。我感到,王尔碑是一个在诗中生活的人,她本身就是一首诗。后来,我写了一首致尔碑老师的诗。后来,我们随老师去黄龙溪、去都江堰、去乡野山间,踏青、采风、作诗……
不觉间,尔碑老师已经是87岁的高龄了,而我也度过了曾经诧异的那个还可写诗的年龄段并快进入花甲了。诗歌就这样漫不经心地走进我的生活,再也没有走出去。至今还有些朋友戏曰我是“文学青年”。多年后,我理解了尔碑老师的诗观——“美即和谐,诗即和谐”,也清理了自己的写作思路。
最值得一提的是,晚年的尔碑老师做了一件与诗歌有关的事情,那就是她带领几位女诗人成立散花楼女子诗社。于是便有了这样一幕:散花楼下,一湾流水;三五女子,几杯清茶;吟诗作诗,欢歌笑语。过程中有人离开了,又有人进来了,所谓诗无极诗路无极。
在尔碑老师的诗歌作品里,我最喜欢的还是那首《雪兰》,它展示的不仅仅是兰的美,也代表了尔碑老师做人、做诗的心态。
跨过时间的古老的河流/ 我生长着/ 不忙开花。
编辑:朱涵潇
技术支持| 法律顾问: 四川法奥律师事务所 四川蜀丰律师事务所
Copyright ©2013 zhenbaren.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属于四川报道网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蜀ICP备13023452号-1
川公网安备51010502014708号